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新闻资讯

GIS与BI还隔着几层纱?

发表时间:2015-10-16 阅读量:3112

       作为身在地理信息行业内的人,我们能看到GIS与BI之间的联系,也对地理商业智能的未来憧憬不已,毕竟这是一个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国外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但是,地理商业智能离国内市场毕竟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我们除了要谈地理商业智能的美好未来,更要看清这个骨感的现实。本文为您细数现阶段地理商业智能未能落地的几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国内外差距  
        国内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要滞后于国外大概十多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GIS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军用化;伴随着各种GIS企业涌现而出,GIS就开始了行业应用阶段;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型企业习惯于利用BI优化企业管理和营销,GIS因其可视化效果和数据整合效果良好,便逐步被BI企业吸收,发展成为Geospatial Business Intelligence,因此GIS进入商业化阶段(见右图1)。而国内的地理商业智能应用刚刚开始,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也有技术水平的高低不同。虽然起步较晚,但至少可以直接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  为了缩短国内外地理商业智能的差距,国内企业还需要做很多,市场还需进一步培育,这样才能开出美好的地理商业智能之花。  

基础数据不够用  
       BI的发展是以数据为基础,数据越多BI的分析和决策结果就越加准确。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呈爆炸式发展,这些信息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却均在其来源和有效性方面有很大局限性:这些信息缺少位置周边的基础信息,例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商业数据等,这些经济属性的数据对商业分析非常有价值,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大数据分析的需求,能够扩展大数据分析的功能和范围。但是,这些信息在国内是基本处于保密的状态,尤其是收入类数据;同时商业应用和商业分析需要精细、精准并具有时效性的数据,国内目前这方面还非常欠缺;这种数据的不开放性导致很多基础数据滞后性严重、缺少电子化、而且无从获取。  探讨如何在企业间共享数据,打通数据流一定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难点之一,没有数据,任凭BI有多么巧妇,也没法完成这无米之炊。  

市场还未成型  
        我国的地理商业智能发展较晚,除了自身差距外,更缺乏一个成熟、健康的市场。究其原因,首先国内大型私营企业较少,多为小型中型企业。在这些中小型企业眼里,BI系统是很“高富帅”的产品,而GIS更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技术,所以他们更不会想到去使用地理商业智能来辅助其业务的发展。此外,这几样服务现阶段的确是价格高昂,相信随着大数据和云的落地,会让服务越来越轻量化,费用越来越低,这样一定会吸引到一些中小型企业。  其次,观念问题。“国外重技术,国内重经验”,这话虽然不中听,却是当下的现状。很多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是小作坊心理严重。在选址、资源分配、人员调整等各方面都是老板一拍脑门就完成的,企业不习惯用专业的BI工具来辅助自己的决策,甚至认为那是在浪费钱。这样就让BI在国内很难形成一个健康的市场。  因此,市场需要培育,人民需要再教育。  

名称不统一  
        在筹划本期《独家策划》栏目内容的时候,编辑团队看到了GIS在商业智能中的重要性和前景,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以其得到规律或是想法,但是在选题初期,编辑们的确在地理商业智能的命名问题上徘徊不已,就像前文提过的,国内对于Geospatial Business Intelligence这一名字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方式,因此现在国内对于GIS与BI所生成的服务和平台就有几个不同的流派:以Esri、超图和四维图新为代表的GIS厂商更多的是以GIS平台和地图为切入点,高德是以位置服务为切入点,华通人等国内BI企业是以数据为基础。  这几种不同的流派恰恰是与相应企业所在的行业和所属类型有极大的相关性,Esri和超图植根于地理信息产业,过去只是局限在地理信息行业和传统行业应用中,现在随着社会跨界融合的大潮,这些地信企业正在努力地参与到跨界行列中,但是他们不能完全抛开自己的地信属性,因此他们所做的商业智能产品都是以GIS系统为基础和核心的,他们希望推出的空间智能产品是可以代替传统BI的。作为典型图商的代表,四维图新、高德在位置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其地图数据和交通数据以及POI数据较为完备。因此他们更多以地理数据为基础,强调位置因素对商业智能的影响。剩下华通人等国内BI企业则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多年收集的数据结合GIS来进行数据空间化,并用GIS平台和工具来整合所有数据,他们更多是将GIS作为一种工具(见下页表1)。因此这几个不同的流派都各自在推行自己的分析工具,所用到的与地理信息相关的BI。名字的不确定性也恰好说明地理商业智能在国内仅仅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前路漫漫。  

同质化严重  
        通过下页表格中所列出的地理商业智能产品形态,我们都能看到同质化非常严重。GIS平台都是做工具或是做地理商业智能平台,图商都是提供数据,并以位置分析为基础做物流、选址、O2O等功能。并且无论是传统的BI公司还是IT领域的新人,都将目光锁定在“可视化”、“位置分析”、“门店选址”、“解决方案”等几个信息挖掘和提取为主的关键词上,这的确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雷同性只会让市场初期就涌现出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和方案。且不说这些B2B的产品是否成熟,面对国外的地理商业智能企业,如果只是推出跟他们类似的产品,要如何去开拓国内市场呢?难道真要依靠政策倾斜?  其实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做差异化发展,深化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甚至可以先同BI企业合作,在其过程中学习、进步。  

大数据、云尚未落地  
        大数据和云的风刮了很久,但是我们除了看见某某厂商推出了云没见什么其他证据。数据现在已经够多了,但只能称为“海量数据”,离大数据还有段距离。当然这种能看到却摸不到的两个概念化的产品影响了各行各业,但是没法很好地将数据流理顺,也就让地理商业智能略显沉重和昂贵。也许某日,这两样真的落地了,地理商业智能就真能变得普遍化了。  缺少关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曾经对地理信息产业的现状做过分析,他认为现在这个产业还缺少关注,地理商业智能也只是这个圈里的企业在摇旗呐喊,其他更多是在顺延过去的BI业务,最多是加载一部分地理信息的插件。  要解决这个关注度不够的问题,除了要依赖国家局的推动,更需要地信企业积极主动跨界,走出去,将名字传播出去,多博点关爱在身上。  综上,需要捅破的纱还有很多层,需要翻过的山岭还有好多道,但无论是纱还是岭,至少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目标,看到方向。不知道在抵达目的地之时,市场会洗牌成什么样的,但至少当我们回首从前,会发现地信企业已经不知不觉地迈了出去。